1)第七十四章 最后一哆嗦_我生活在唐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嘱咐过小姐姐们之后,李南片刻不敢停留,带着一帮人就到了大慈寺。

  他这次带来的人不少,东西也不少,要做的事情更多。

  李南知道,像女团这种舞蹈,效果一大半都在的各种道具和特效上面的,所以场地设计和各种道具的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这次不比醴陵和巴中等地,观众都是小地方的士子和豪族,这里可是成都府,来的都是吃过见过的主,这要是搞砸了,之前那一路的辛苦就白演了。

  李南看着大慈寺巨大的牌匾,脑中反复构思着这次的整个过程和需要的效果。

  在这个街上都不让摆摊叫卖,不是大户人家门口都不能临街的时代,商业和娱乐业远不是后世古装电视剧想的那样。

  上酒楼叫妹纸在一边唱小曲,泡茶楼去听先生说书,客栈打尖让小二切两斤熟牛肉一斤烧刀子,然后再跟对面桌的江湖豪客大眼瞪小眼,酒幌飘动,一道雪亮后生死立判。

  以上这些后世古装剧常见的桥段,在唐朝都不可能实现。

  唐朝人很任死理,说什么是什么。说酒楼就是酒楼,说茶楼就是茶楼,说客栈就是客栈。酒楼不能住宿,没有唱曲的小姐姐,茶楼只有茶博士倒茶,没有留着山羊胡清瘦的说书人,客栈也不卖饭,只提供住宿。

  只有一个地方,又能吃又能喝又能听曲还可以住宿——那就是红灯区,最为著名的就是长安的平康坊。

  当然,除了平康坊这类地方以外,也不是没有正经人去的娱乐场所,也就是每个城市的寺庙还有附近的空地了,哪里就是古代的娱乐场和小型交易市场,不然庙会这个词怎么来的?就是因为寺庙最开始就承担了民众娱乐中心的功能。

  根据《洛阳伽蓝记》的记载,北魏时期甚至更早的佛寺常演百戏,吸引民众过来看,顺便发展信徒,到了更加安定富足的唐初,佛寺作为游乐场的作用的就更加突出了。

  大慈寺在成都城东,虽然还不是约定的百戏开演的时刻,今日只是平常的一天,此时就有不少街头艺人还有游客了,艺人各展绝技,游客也不吝啬叫好与打赏,看着十分热闹。

  这边十分热闹,有杂技、幻术和武术表演,也有说书的,现在叫“俗讲”,而佛寺为了聚集人气顺便挣一些场地费,还大方的开设不少偏殿当做戏园子,派僧人出来维护。

  佛教进入中土几百年来,佛寺已经是深受百姓喜欢的民间娱乐场所了,类似晚清民国时候的北京天桥。

  而女团的表演场所,自然就定在了成都最大的大慈寺中,因为观云僧和女团的关系,大慈寺特意提供了一间最大的偏殿,以供女团使用,而且还担心李南这边人手不够,所以一向只有僧人的大慈寺,也从下面的尼庵里调来了不少沙弥尼过来帮忙,这算是极为看重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