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25章 冬季大生产_我生活在唐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水泥,应该就是那种最简单的土办法,所谓的两磨一烧:石灰石,水,铁矿石等材料一起磨碎,然后烧成熟料,然后将炼铁后的矿渣再磨一次,就变成了水泥,其中光是比例调配,如果对于一个不了解其中生产的人来说,起码要花很久。

  但是李南是谁??作为一名材料人,如果那种“土法子”,岂不是丢了自己材料专业的脸?

  他所用的,就是另一种比较“新”的“土法子”——石膏生产水泥联产硫酸法!

  这种方法九十年代就有了,广泛应用于各种水泥作坊和私人小厂,具体的做法就是加入磷矿,大量的石膏,细砂和焦碳,粉碎后在高温下煅烧,然后用大量的煤炭的作用下,高温下与大量粉碎的硫铁矿再次作用,等到了半成品水泥再和矿渣等物混合磨碎,形成熟料水泥。同时生成的“窑气”中就富含二氧化硫,经过纯化后,然后导入水中,得到亚硫酸,最重提纯加热反应后得到硫酸。

  李南选的地方在渭水边上,利用水力推动巨大的磨盘磨碎原料,但是因为冬天是枯水期甚至还会结冰,所以很多时候都用人和牲畜拉磨,光是磨盘就花了这帮匠人好久的功夫,更不要说带动磨盘的传动装置和水里的叶片了。

  不过这都是值得的,只要有了浓硫酸,再将其与精盐反应就能得到盐酸,如果能够找到大量硝石,硝酸也不是事儿。

  所以,比起水泥来说,李南更加看重“硫酸”的生产——因为这才是工业的基础,未来改变生产力的关键所在!

  要不然他废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又是修建小高炉,又是弄回转窑干什么??为此还背上了一个县尊以人为柴,用以炼丹的“恶名”???

  结果他这一套操作,在这个毫无工业基础的时代,哪怕有南太物流的优先供应,水泥的生产还是不尽人意。

  事实证明,任何超出时代的东西,总会发育不良,生产力是,生产关系也是。

  问题有很多,一是大量的石膏开采,这个时代的石膏是作为一种中药材,储量很少。二是煤的问题,因为煤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硫,所以这也是这一套生产体系必不可少的原料。

  最困难的还是铁矿,封建时代的铁矿开采是一件极为犯忌的事情,因为很可能被视为有打造兵器和谋反的意图,就连钱西园听到李南准备找个铁矿开采的时候,第一反应也是死活不信对方是为了修路?

  哪有人修路要用到铁的??郎君你这是把我当三岁孩童吧???

  不过在李南越来越深厚的“积威”下,钱西园谨慎上报发觉太平公主回信说一切以郎君为主后,还是送来了不少的铁矿石。

  身处渭南,李南很容易原来下邽北部区域找到了可以燃烧的“黑石”,而南太物流不计成本的购买和山海大匠的消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