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六五章 判断力_从大学教师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下令正式开启这项科研竞争。

  西德作为一个新兴国家,还是很希望能够在科技上取得进步和领先的,因此他们对于科研创新很是支持,柏林自由大学也对曼斯坦因的科技攻关活动开了各种绿灯。

  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沈光林不需要自付资金,学校包管了他们的衣食住行,虽然标准不算高,但是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。

  沈光林筹集的这笔资金只能暂做他图了,捐给实验室是不可能的,改善一下同胞们的生活倒是可以。

  现在,也是时候了解一波敌情了,知己知彼,也好对自己这方的工作做一个合适的计划和合理的分配。

  约翰·沃克,英国化学家,1941年1月17日生于英国约克郡哈法克斯,1969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1974年进入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。

  他现在已经发表了三篇论文,分别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工作效能和工作机理,以及它的分子构成。

  沈光林仔细看了论文,内容详实,有一定的参考性,但是并不能确定现在他们现在研究到哪个阶段了。

  而且,沈光林自己本身就是二把刀的水平,也不好判断对手的真实状态。

  “咱们开始吧,做自己就好了。”

  沈光林和曼斯坦因召集了所有人手,进行动员大会。

  科研的第一步就是查找相关文献。

  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,想查找文献检索目录真的很不容易。

  沈光林也不是人形电脑,他不知道都是有谁在研究这些东西,别人的进度如何,如何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自己的研究方向,如何形成自己的论点,这都是事。

  没有数据库,一切都得靠人工。

  两个国家的团队还是做了初步分工,曼斯坦因的团队查找德文期刊和馆藏资料,中方团队就专门查找英文期刊,大家共同努力,把该有的资料都给找出来。

  查资料是最耗费时间的,有时候,一整天都查不完一份期刊。

  期刊一般是月刊或者半月刊,每年就是12本或者24本,找一份杂志过去5年的期刊刊登内容,翻阅量蹭蹭蹭的涨上去,能够读的懂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

  真的找到合适的文章了,拿去复印,再让领头人审阅,又是时间。

  一周过去了,资料收集的越来越多,看得人的头都大了。

  曼斯坦因也适当性的表达了忧虑,“我们还在这里查资料,约翰沃克已经研究了那么多年了,我们能够追的上他们的进度吗。”

  “当然能!”

  “约翰沃克只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研究团队,而且目的性并不强,他们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。咱们不一样,咱们是有目的性的进行这个方面的突破,这是完全不一样的,而且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法也不同。”

  “有什么不同?”

  当然有不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