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10章 传旨 调兵!_魔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快入冬了,已经有一些难民迁移了过来;

  去年的蝗灾,虽然今年朝廷做了大面积的重新安排和赈济,但依旧有不少赤贫之人,怀着求活的心思,早早地来到了京城这里,望可以靠着天子脚下,熬过这个冬。

  官府,也做好了赈济准备,施粥,也已经开始。

  但当离钟响起后,

  很多刚刚领到粥米的难民,却没有急着狼吞虎咽,而是默默地将粥碗放在了地上,将筷子,横放在了粥碗上。

  他们想将筷子给立起来,但粥水太稀,不是米饭,立不起来。

  他们,也在哭,他们,也在哀嚎。

  明明是皇帝连年兴兵,征发劳役,掏空了国力,才使得一场天灾下来,他们不得不直接赤贫生活无以为继;

  但,他们并不认为这是皇帝的错;

  皇帝,

  没有错。

  这并非是一种盲目的愚信,而是因为燕地的百姓,真正不再忍受来自荒漠的威胁,也就百年时间。

  百年,还不足以消磨掉祖上传下来的记忆,蛮兵过境,屠刀举起,无数燕地儿郎追随皇帝出征,虽然已经在史书上泛黄,但仍然流传于街头巷尾亦或者是老人对儿孙晚辈的故事讲述之中。

  燕人,还记得战乱到自家家门里的痛苦,还记得外族的军队践踏自己国土的惨痛;

  所以,

  燕地百姓,其实是能理解他们的皇帝的。

  把外国,把外族,都打了,打趴下了,打服了,才能确保自家的安全,才能保证,战火不会烧到自己家里。

  为此,饿一点儿,掏空点儿家底,百姓,是真的能理解。

  当然,前提是大燕这几年对外发动的战争都是大获全胜,这使得百姓的忍耐承受力就变得更强。

  既然一直在打胜仗,

  那就好,

  勒紧裤腰带,帮陛下把外地打了,这之后,日子,就能过得安生了。

  这个想法,哪怕是以如今的郑侯爷看来,都是正确的;

  以前,郑侯爷也有一种:愚民们好糊弄,知道个什么,但渐渐的,他也开始越发懂得: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。

  看看晋地的百姓这几年遭受的是什么吧,晋西还好一些,燕人铁蹄杀来时,并未刻意地去造杀戮,因为燕国朝堂是想将晋地纳入版图而非烧杀抢掠一番就走的,但即便如此,兵过如匪,就粮于敌,也别想着当初刚打进来的燕军能秋毫无犯什么的了,不现实;

  至于晋东,那真的就是惨绝人寰了;

  野人打了进来,大肆掳掠人口,晋东之地,十室九空;

  后来,燕军和野人楚国联军对峙时,缺粮的野人和楚人,更是抓来附近的晋人充当两脚羊做口粮。

  那是真的凄惨;

  后来,平西侯府之所以能够在晋东大肆吸纳流民同时开始授军田屯垦,也是因为这块土地上的原本人口几乎都没了的缘故,所以,压根就没什么阻力,反正都是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