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605章 范仲淹的弟子们_诸天万界之大拯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毕竟,这人深受官家的器重。

  只是,有一点他很奇怪,怎么三年过去了,范仲淹还在国子监?

  与此同时,范仲淹也正好看向了行驶中的马车,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。

  看到丁谓的那一刻,范仲淹稍微愣了一下,然后方才朝着丁谓点了点头,算是隔空打了个招呼。

  “范先生?”

  一旁,一位年轻的士子看到范仲淹忽然停下脚步,不由跟着停了下来。

  “没什么,看到一个熟人而已。”

  “对了,守道,我们刚刚说到哪里了?”

  闻言,石介提醒道:“先生,刚刚说到下午您该入宫讲经了。”

  石介是去年从兖州州学考入国子监的,他能拜范仲淹为师,一方面是因为才学出众,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王曾的推荐。

  王曾在兖州为官时,留下最大的贡献便是扩建了州学,并且仿照应天府学,建立了三舍制度。

  彼时,石介以优异的成绩,常年保持学院第一,这自然引起了王曾的注意。

  不过,石介能够入读国子监,和王曾并不多大关系,他是凭借自身的才学考上的。

  石介是兖州奉符县人,六世祖于唐代自沧州迁徙而来,此后便一直定居于此。

  其父石丙,乃是《春秋》大家,贯通三家之学(春秋三转),大中祥符五年,进士及第,仕至太子中舍。

  有其父必有其子,石介深受父亲的影响,在《春秋》一道上,很有见解。

  最近几年,恰逢科举改制,重策论,而轻诗赋。

  对于石介这样专研经学的士子,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。

  如果不是因为改制,石介恐怕难以从兖州州学中脱颖而出,考入国子监。

  没有考入国子监,石介当然也无法认识范仲淹。

  紧接着,两人一边走着,一边聊起了经学。

 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,虽然范仲淹是石介的老师,但他并不介意和学生互相探讨学问。

  不一会,两人就到了国子监门口。

  “先生!”

  就在这时,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人正一脸欢喜的朝着范仲淹这边跑来。

  “先生。”

  “师兄。”

  少年人跑到近前后,稍微整理了一下衣冠,然后朝着两人依次行了一个叉手礼。

  看到少年人一副气喘吁吁的模样,范仲淹不由哑然道。

  “安道,你好歹也是今科的探花郎,怎地还是如此毛毛躁躁的。”

  这名少年人,正是至和三年的探花郎张方平,虽然他此科只是名列二甲,但架不住他年纪小。

  张方平今年虚岁十九,是此科及第中年纪最小的那个。

  “嘿嘿。”

  张方平傻笑道:“这不是看到先生了嘛。”

  说起来,张方平和范仲淹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了。

  两人是在应天书院认识的,自范仲淹调离应天书院后,两人见面的次数就少了许多。

  前段时间,张方平入京赴考时,本来是准备过来拜访范仲淹。

  可惜,那时候范仲淹的母亲生了病,心忧老母的范仲淹便请了探亲假,回家看望老母。

  直到范母的身体有所好转,范仲淹方才销假回来。

  另一边,看到稚气未消的张方平,石介的眼中露出一抹羡慕之色。

  最近京中风头最劲的士子,便是眼前的小师弟了。

  十九岁及第,当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啊。

  也不知自己下科能否及第?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感谢喵了个姆大佬的打赏,很久没有收到这么大额的打赏了,谢谢老板,祝老板财运亨通,万事胜意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