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六十六章冤家宜解不宜结_我在明末有套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六十六章冤家宜解不宜结

  孔子门下三千门徒,七十二真传弟子,可谓是桃李满天下。

  然而,孔子的教学方式,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模式,既分启发教育,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。

  通俗来讲,这其实是一个精英式的教育。教育的过程,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,与现在的月考和期考,大至雷同。

  所谓的有教无类,就是你可以学习,但是能不能学到真东西,那就是看个人的天赋和领悟能力了。

  对于私塾,其实老师带的学生,很少,多者二十余人,少则数人,甚至有的家庭殷实,就专门请几个老师教导一个孩子。

  当然贵族阶级一般都是如此。

  私熟中读书教育,首重识字和背诵,教师教读句逗,首重字形、读音,区分四声。

  如《论语》开头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?”老师在“子曰”边点一小点,领读“子曰”,学生也跟“子曰”,然后点读“学而时习之”,然后圈读“不亦悦乎”,学生均跟着照读。

  这就是老师教学生读书,也就是所谓句、逗之学。等到更深一些,如教读“春风风人”、“夏雨雨人”句时,必在第二个风字、雨字右上角画个圈,作为标识,教读作去声,即“春风风(读如奋)人”、“夏雨雨(读如育)人”,这样使学生在读书时,通过拉长声音的大声诵读,自然而清晰地区分四声,记牢读音,这也是学作八股文的基本功。

  这样的精英式教育,不仅缓慢,而且成本太高。

 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,全旭的金梯书院,此时有一百多名学生,如果把他们培养秀才的水平,至少要花费十到二十年。

  先不说十到二十年的教育成本,光吃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可是到了十几二十年以后,要这群秀才有什么用?

  这样的教育方式,全旭负担不起,也等不及。

  在全旭看来,私塾教育并非完全可取,也非完全不可取,至少在培养中高端人才培养的时候,私塾教育是非常好的,比应试教育下的那种教育方式,要好得太多。

  就像杨振宁,他在四岁的时候跟着母亲认字,一年多的时间他学了三千多个字。而应该试教育下,要学三千多个字,至少需要五到八年。

  启蒙教育,基础知识普及教育,后世的教育模式成本低,效率也更高。

  但是,这有一个前提条件,那就是教材和教育方式的改革。

  首先要有黑板,也要有粉笔。

  这样以来,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,就可以采取后世的那种方式,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,让学生跟着老师在黑板上学习。

  望着粉笔,全旭也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。

  孙望祖和牛金星能不能接受自己这样的理念?

  不过,他并不在意。

  大明的科举之路走到了极致,朝廷需要的读书人非常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