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一四八章大明保定讲武堂(三更)_我在明末有套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胸襟广阔的也是少之又少。

  孙承宗黯然长叹:“老夫圣眷已失,恐怕难为作为,今上年少气盛,且急功近利,然,治大国如烹小鲜,偏偏急不得,我大明地跨万里,亿兆生民,只不要缓缓图之,区区后金建奴,有何惧之?”

  孙承宗最大的悲剧是太老实了,他在辽东督师的位置上干了四年时间,关门息警,中朝宴然,不复以边事为虑矣。在这样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,按照战功来衡量,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。

 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战功,如果说按照满文老档记载,孙承宗其实比袁崇焕更难缠,更难对付。

  就是依靠国力,与后金硬磨。

  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作为后金汉官中的高级将军,就带着四万辽东汉军准备反正归明。

  为什么?

  答案很简单,后金快混不下去了。

  然而,历史偏偏与大明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。

  喜欢耍嘴皮子的袁崇焕上台了,他敢把牛逼吹上天,声称可以五年平辽了。

  不过,这次袁崇焕的牛逼吹破了。

  满臣文武大臣,谁都没有重视的吴桥叛乱,偏偏一口气吞掉了关宁军九千精锐,作为辽东督师,孙承宗可是非常清楚。

  关宁军号称十数万人马,其实真正的兵力只有六万五千人马。其中堪称精锐的,只有三万四千余人。

  这一下,就把关宁军的精锐折损了三分之一。

  一旦后金趁机来攻,关宁军已经无力再战。

  袁可立叹了口气道:“当今天子也难,如今天灾不断,陕甘连续干旱,北方收成锐减,若按稚绳兄之策,固然可以耗尽后金之力,然则,国库恐怕支撑不下去了!”

  听到这话,孙承宗的忧色更浓,他眼神黯淡:“我们从一开始便让建奴牵着鼻子走,野战不如人,有什么办法?真没有想到,三年不到,关宁军居然堕落如此!”

  关宁军的战斗力,凭良心说,在大明诸军之中,绝对可以数到前三。综合战斗力,当既无愧的第一。

  不像戚家军、川军他们的编制小,人数少,不像关宁军车、马、步、枪诸兵种齐全,是大明当之无愧的第一野战兵团。

  袁可立似乎没有被孙承宗影响到心情,他笑道:“稚绳兄,我有一门生,提出一个意见,我看来,可之作为救急之良方!”

  “哦!”

  “是哪位贤才?”

  “全旭!”

  “全旭?”

  “对,他也是名门之后,当年涯山之败,全氏满门三十二人为大宋尽忠!”袁可立抚须笑道:“我这门生,有乃祖之风,高风亮洁……”

  “孙承宗忍不住打断道:“他有何高见?”

  “军校!”

  “荒唐!”

  孙承宗虽然愿意提高武人待遇,却不愿意让武人与文官同等待遇。

  袁可立笑道:“稚绳兄莫急,你听说慢慢说,如今军队糜烂,战斗力低下,兵为将有,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,然而,武夫粗鄙,不识忠孝节义,仁智礼信,何不从秀才中选取果敢之士,加以训练,培养成军官!”

  大明两京十三省,想考中举人,其实是非常困难的,乡试只录取前一百名,也就是说,每三年大明只有一千五百人可以中举。举人可以考中进士的,大约是五比一。

  几乎九成九的秀才是没有出路的。

  孙承宗心动了,似乎这是一条出路?

  全旭并不知道,此时此刻,在京南丰台的一座小酒肆里,大明保定讲武堂就诞生了。

  PS:厚着脸皮说,这章算是昨天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gxs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